程功煌
[1](1.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 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重点实验室,广东 湛江 5240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海蛇的常见种类,并分析了可进行养殖的一些海蛇。同时介绍了进行海蛇养殖的项目特色及关键的技术问题,同时对海蛇产品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
关键词:海蛇,人工养殖,种类。
1.海蛇介绍
蛇是一种体被鳞片、能够快速在陆上或水中活动、一般在冬季进行冬眠的卵生(或卵胎生)爬行动物,属于蛇目。我国蛇类主要分为以下8 科:1.盲蛇科Typhlopidae,即完全丧失视力一群。2.瘰鳞蛇科Acrochordidae。3.闪鳞蛇科Xenopeltidae。4.盾尾蛇科Uropeltidae。5.蟒科Boidae,为蛇目中最大而原始的种类,可达11 米长,体通被细鳞,腰带退化,泄殖腔两侧有一对爪状角质构造,为后肢退化的痕迹,具成对的肺,以温血动物为食,主要是通过缠绕绞杀的方式捕食;6.游蛇科Colubridae:占现代蛇类中的三分之二,为蛇类中最大的科,陆栖、树栖或水栖,不具退化后肢痕迹,上下颌均具齿;7.眼镜蛇科Elapidae:上、下颌均具齿。上颌骨较短,仅着生一枚较大的前沟牙或在沟牙之后尚有少许小牙,不具退化后肢痕迹,陆栖,以各种哺乳动物为食、少水栖,均为毒蛇;8.蝰科Viperidae:上颌骨宽短,居直立位置,前面具一大型弯曲的管牙及若干副牙,平时平卧口腔顶部,张口时上颌由于头骨一系列可动骨骼拉动,管牙竖立,体粗壮,头大尾短,陆栖、树栖或水栖。其中眼镜蛇科包含海蛇2 亚科(扁尾海蛇和海蛇2 个亚科[1]):均为海产毒蛇,主要是根据其生殖方式不同进行亚科分类的,前者为卵生,后者为卵胎生(每胎可产仔2~8 个,以6 个为最常见),食物主要为鱼和少数软体动物,有时有群聚迁移的特性。
我国海蛇有以下类群[1]:
扁尾海蛇亚科Laticaudinae
扁尾海蛇属Laticauda Laurenti , 1768
蓝灰扁尾海蛇L . colubrina (Schneider , 1799)
扁尾海蛇L. laticaudata (Linnaeus , 1758)
半环扁尾海蛇L . semif asciata (Reinwardt , 1837)
海蛇亚科Hydrophiinae
棘眦海蛇属Acalyptophis Boulenger , 1896
棘眦海蛇A . peronii (Duméril , 1853)
棘鳞海蛇属Ast rotia Fischer , in Bertheau , 1855
棘鳞海蛇A . stokesii ( Gray , in Stokes , 1846)
龟头海蛇属Emydocephalus Krefft , 1869
龟头海蛇E. ijimae Stejneger , 1898
海蛇属Hydrophis Latreille , 1801
青灰海蛇H. caerulescens (Shaw , 1802)
青环海蛇H. cyanocinctus Daudin , 1803
环纹海蛇H. fasciatus (Schneider , 1799)
小头海蛇H. gracilis (Shaw , 1802)
黑头海蛇H. melanocephalus Gray , 1849
淡灰海蛇H. ornatus ( Gray , 1842)
截吻海蛇属Kerilia Gray , 1849
截吻海蛇K. jerdonii Gray , 1849
平颏海蛇属Lapemis Gray , 1835
平颏海蛇L. curtus (Shaw , 1802)
2.海蛇人工养殖在中国尚属特色和创新项目
由于在中国还没有人工养殖成功的先例,但是对于海蛇进行的其它研究到并不比国外的人少(抗蛇毒血清,甚至cDNA 表达文库构建等)[3~10] ,这就使我们的研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进行海蛇人工养殖的研究势在必行。
2.1 项目的特色:
人工饲养毒海蛇是可能有不少人想到而目前没有人试行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海蛇的剧烈毒性,而且受到自然条件和养殖技术等的限制。而我们广东海洋大学却具备了这些许多其他人不可或不能得到的先决条件,因而可望进行这一研究。这就是本项目研究的特色所在。
2.2 项目的创新之处:
毒蛇养殖经济效益好,蛇肉、蛇胆、蛇皮、蛇干、蛇鞭、蛇血、蛇毒等产品在国内外十分畅销,常出现供不应求现象。蛇毒制剂对心血管及癌都有显著疗效,目前国内外都在推广和应用;蛇毒能制取多种“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治疗各种蛇伤的特效药,具有疗效快、效果好的特点。虽然目前国内有多家陆生蛇类的养殖企业,但是尚未出现海蛇养殖成功的先例。如果养殖成功则可望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体现,则可为广大渔民增加一条致富之路。加之蛇产品价格较高,年捕捉量增多,自然资源缺乏,出现了供求失调,需人工饲养弥补不足,如何养蛇、养好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只有内陆地区的陆生蛇类养殖单位进行一些陆栖毒蛇或无毒蛇的养殖,这些企业有的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海蛇养殖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但是海蛇蛇毒及其它蛇产品均较陆栖蛇类具有更高的价格或者更让人青睐。因此进行海蛇养殖,促进这一新兴的蛇类养殖品种产生并迅速发展将有利于增添人民生活物质多样化同时由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南海及北部湾海域最常见的有青环海蛇、平颏海蛇、长吻海蛇,其毒液的主要成分是神经毒素,这些蛇毒通过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制作成抗蛇毒血清对治疗毒蛇(海蛇及眼镜蛇等)咬伤有特殊效果(李其斌等,2001),因此如果能够人工养殖海蛇则进行这些抗蛇毒血清研制不需要受到季节及捕获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及时提供可靠的活体海蛇。
3.海蛇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本项目研究主要有以下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而需要重点解决的应当是喂养饲料的问题。
3.1 选址:即养殖水域的选择,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选择不当则可能前功尽弃,导致养殖失败。这一点由于文献的记载是说海蛇比较喜欢半咸半淡水,因此可以考虑在入海河口地找到养殖相关的场所。但是对于氧气等其它问题主要靠增加设备进行解决。
3.2 海蛇活蛇的捕获:查找当地以出售海蛇干为主业的渔民,寻找机会捕捞活体海蛇,以便进行养殖。这一工作主要在湛江属地进行,同时可考虑到阳江、茂名及广西北部湾属地进行考查和捕捉。
3.3 饲料问题:养殖过程中的饲料问题也是我们研究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蛇类爱吃鲜活海鱼等动物,因此养殖成本极其高昂。我们必须要以青蛙、淡水鱼类或者研究开发其它饲料进行饲养,不然养殖工作就没有意义,因为海水鱼类本身就是价格昂贵的佳肴,以它们作为食物养殖海蛇,产量不可能会有海鱼本身的一半(这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生物量金字塔所决定的),不但辛辛苦苦、得不偿失还要冒较大危险。
3.4 实验室生物学的研究:如果上述研究能够最终成功则进行实验室的海蛇发育生物学研究,定期对养殖蛇类的性腺发育状况进行观察,并对海蛇生长过程中的生态曲线进行研究,以便提供科学的研究基础资料。
3.5 蛇病防治:蛇类本身由于养殖会造成体质下降,因此防治蛇病成为一大难题。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
3.6 蛇伤治疗:由于在海蛇养殖过程中即便我们制订了严格的操作规程也有可能会出现意外。因此我们一定要考虑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海蛇的强烈毒性作用可能给饲养人员带来的危害,这一点除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以外就是要配备较好的蛇药和抗蛇毒血清。有句“养蛇经”是这样说的:无药不弄蛇。可见人们在养殖毒蛇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这也是养殖过程中需要增加的开支。
4. 市场预测和发展趋势:
目前,蛇毒供不应求,美国、意大利、香港、印度、新加坡、瑞士、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需求量很大。而且国内很多地方都对蛇类食用比较珍视,因而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目前,除临近海产品出产地,很少在餐饮行业可以见到鲜活海蛇,如果海蛇养殖成功则可改变这一状况。因而可以丰富人民的饮食内容并且由于海蛇具有的营养成份可以增加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甚至对一些疾病(如风湿病、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起到食疗作用,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开发之中也存在新的价值。
而且,当前利用海蛇的抗血清制剂也是通过临时从渔民捕获的活体标本进行取样,受到很大限制(如蛇类冬眠时不可获得)如果养殖成功则可提供多种方便,对于研究和抗血清制取均可随时提供海蛇进行操作,因而对这些研究工作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总之,海蛇及其产品不存在市场问题,因为目前是供方市场。
The meaning of sea snake aquaculture
CHENG Gong-huang
(1.Fisheries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2. Laboratory of Pathogen 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Aquatic Economic Anima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 524025, China)
Abstract: A general species of sea snakes were introduced and those species that may be cultured were analyzed. The key techniques were also introduced and the market condition was also predicated.
Keywords: Sea snake aquaculture, species.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尔宓, 张学文, 赵 蕙, 鹰岩。中国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校正名录。四川动物,2000,19 (3):196~207
2. 李其斌, 川村善治, 泽井芳男。精制多价抗海蛇毒血清的制作。蛇志,2001,13(2):79
3. 王加雨。 毒蛇的人工养殖与蛇毒的提取和加工方法。蛇志,2004,16(1):77~78
4. 李润潼。海洋中的蛇。生物学教学,1998(6):44~45。
5. 周琦、王雪芬,陈家源,卢文杰。广西沿海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化学成分分析。中国海洋药物杂志,1999(3):19~22
6. 张黎明, 陈志龙。海蛇的药用价值。中医药学报,2002,(30)5:25~26。
7. 钟肖芬, 卫剑文, 赵贵军, 吴文言, 徐安龙。平颏海蛇毒腺cDNA 表达文库的构建。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3): 66~69。
8. 赵尔宓。我国的蛇类。生物学通报,2001,36 (1):1~3。
9.Yeng Su, Sun-Chio Fong, and Ming-Chung Tu. Food Habits of the Sea Snake, Laticauda semifasciata. Zoological Studies, 2005, 44(3): 403~408.
10. G. Burns and H. Heatwole. Growth, sexual dimorphism, and population biology of the olive sea snake, Aipysurus laevis,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of Australia.
Amphibia-Reptilia, 2000, 21(3): 289~300。
[1] 电子邮箱:ghcheng@sohu.com